萍谈教育之十三:新加坡妈妈与英国妈妈石曙萍2015年09月05日| 编者按:本文作者石曙萍,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硕士、中国复旦大学博士,曾在新加坡任教,现旅居英伦。“萍谈教育”系列文章是石曙萍为联合早报网撰写的 专稿。她以教育工作者和身为人母的双重身份,对中国、新加坡、英国三个国家教育制度和教学环境进行比较和观察。本文是该系列的第十三篇。几年前一则全球的 父母调查情况显示,新加坡的父母被选为全世界最不合格的父母。究其原因,大概是大多数父母都在生完孩子后,把孩子全部托给女佣了。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 衡,是很多现代女性纠结的问题。在中国,很多孩子都是祖父母或保姆来照顾陪伴的,父母可以双双去上班。在新加坡,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由女佣带大的。在父母 心里,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两全。尤其对于亚洲女性而言,经济独立依然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而在英美国家,绝大多数家庭,孩子都 是由妈妈亲自照顾的,且每家三五个孩子很常见。经济条件普通的,母亲就负责全部的家庭工作,包括卫生,购物,照顾孩子,送孩子去托儿所或学校。经济条件非 常优越的家庭,则会有专门的园丁,厨师和清洁工以及管家,但即便如此,养育孩子的主要工作还是由妈妈来承担,带孩子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带孩子去教堂,陪 孩子玩等等。在英国,你可以经常看见几个推着推车的妈妈一起喝茶聊天,购物或健身,而且她们看起来并不邋遢或充满怨言,反而很从容喜悦。伊琳娜Elena 是一名资深律师,每周五去律师事务所上班,平时除了家务,自己独立带两个年幼的孩子,三岁的女儿凯博莉Kingbery和五岁的儿子杰斯亭Justin, 还时常帮着丈夫打理家族生意。看她神定气闲的样子,我很是好奇到底她是怎么养孩子的。周末去串门,一整个下午伊琳娜和我一起悠闲地喝茶聊天,孩子们自己一 起玩,到用餐时也不需要大人照顾,自己吃自己收拾。兄妹两个欢快地从跑来跑去,还不时过来很大方地和我聊天。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伊琳娜就开始训练他们自己 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整理玩具洗澡穿衣等等。她的经验是: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关键是看家长有没有这个耐心。她认为难在开头,凡事有了第一次 就容易得多。比如三岁的凯博莉学洗澡穿衣,尽管早上去幼稚园要赶时间,伊琳娜还是很耐心地等待。第一次,凯博莉花了整整二十分钟,自己折腾了半天才费力地 把袜子拉上去,衣服鞋子也都穿反了,伊琳娜并不加以纠正和催促,只是耐心在旁等候,时不时赞扬孩子。孩子并不觉得累,也不反感,反而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好 能干。第二天,孩子熟练了很多,十分钟就完成了洗漱穿戴。之后每天都顺利得多了。孩子的天性本来就充满了好奇心,希望去尝试所有新鲜事物,所以当孩子艰难 地完成穿衣或穿鞋等挑战时,尽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会非常有成就感。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减轻父母的 操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这在华人社会里并不常见,大数多时候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没有给孩子机会自己去摸索,殊不知却剥夺 了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都会因此而退化。与女佣或祖父母不同,妈妈的不可替代大概是在于她是最能用心体察孩子的人,在看 起来很细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从孩子那里学习怎么做更好的妈妈,陪孩子成长,自己也成长。而英国的私立学校教育,也是秉着从小培养独立能力的教育理念。孩 子3岁开始就可以上学,需要自己背书包,包括又大又重的运动包;遇到游泳课和体育课则需要自己冲凉换衣服穿鞋子。7岁开始孩子可以住校,需要自己整理衣 柜,自己把脏衣服放到指定的地方,定时检查每天不同的课外活动时间和地点并准时出现。如同贝克汉姆孩大儿子子一样十三四岁后去餐馆咖啡店打工也很常见。至 于大学生,很多都并不依赖父母资助,大多通过自己申请学生贷款来支付学费房租和食宿交通。而这种特别为大学生设立的无息贷款,需要大学生们在工作之后分若 干年分期还给银行。这些年轻人自然就在大学时代就学着去理财和安排未来,并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压力,无论能力和思想都比一贯依靠家长的东方学生更成熟独立。 (联合早报网编辑:薛之白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5-09-08 04:06 【转载】 久违了,石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