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和体制均不同,双方经济人可否真正互相了解、合作共赢?参看 zaobao“中国通”的境界”, 顾功垒 2014年09月17日 | 中国早点 “中国学生学习特别认真,可以在图书馆开门之前就去排队,为的是占到一个好位子。” 上周二,2014中美青年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次官方组织首次把论坛的规格提升到国家层级。论坛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交流会上,一名美国留学生以上述观察表明中美学生在学习文化上的差异。令美国留学生印象深刻的,包括中国有很多考试和文凭至上。 另一名美国小伙子补充说,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大家关心的还是假期能否找到锻炼人的实习机会。这是因为美国社会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看重主管为实习生所写的就业推荐信。 他说,公司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一个大学毕业生和实习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去实习,第一天无所事事可以被接受,但想象正式工作第一天时不知所措会多么尴尬,“而且实习期间犯错,成本比当正式员工犯错来得低”。 美国学生自然流露的生活观察与体会,说明了中美经过30多年的官民互访后,双方的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特性,依旧保有各自的不同,让美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懂中国实非易事。 美国十万强基金会掌握的数据显示,去年有23万5000名中国学生到美国实习,到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仅2万5000人;中国留学生通常到美国学习四年学士课程,甚至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而美国留学生大多只到中国浸濡一两年。 这个非盈利组织2009年在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以实现到今年底之前,有10万名美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交流。完成这个目标不困难,但中美学生交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时间长度上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失衡。 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副主席特纳(Travis Tanner)认为,基金会不会刻意强求美国学生延长在中国学习的时间,但会鼓励社区学校和技校学生到中国交流:“我们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更具就业市场竞争力,今后成为美国企业的中高管,为中美关系尽力。” 不谋而合的是,上海美国商会本月初举办了首次美国中小企业论坛,期望此类活动让中小企业商家逐渐看懂和吃透中国市场。 的确,中国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市场和若干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潜能,已经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着手做一些新的、务实的工作,投资培养“中国通”。 询问多名到中国工作十多二十年的美国和新加坡商人对“中国通”的认识,他们的感悟类似:“如果你想改变中国,那就错了。” 这些老姜都自谦不是“中国通”,认为自己在异乡生活多年没有被完全同化,遵从自己坚持的一些原则是需要的。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大家都赚钱,可能是实践证明最好的双赢结果。 一名美国商人就说,如果外企能在中国盈利,那么会算账的商人自然就不会错过这个市场。 当然,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侧重不同。有学者就指出,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未必对注重金融服务发展的美国有吸引力。而对于今日中国来说,如果外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移,双方或无法回避合作上的鸿沟。 世界竞争格局日益变化,“中国通”看来已是个动态过程,如果不清楚中国要什么,纵使你再怎么一厢情愿跳离自我的舒适区域(comfort zone)、自讨苦吃或甘愿碰壁交学费,恐怕未必修炼得道。 随着中国的阶梯式开放,大家都愿意进驻这个市场并在此大兴土木,但是不是能真正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互惠互利,不但装得下对方,还与之共进,那种境界,或许就像一些有心人把枕边人的呼噜声当做温柔的吟唱,陪伴入睡吧。
令美国留学生印象深刻的,包括中国有很多考试和文凭至上。 另一名美国小伙子补充说,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大家关心的还是假期能否找到锻炼人的实习机会。这是因为美国社会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看重主管为实习生所写的就业推荐信。 他说,公司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一个大学毕业生和实习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去实习,第一天无所事事可以被接受,但想象正式工作第一天时不知所措会多么尴尬,“而且实习期间犯错,成本比当正式员工犯错来得低”
2014-09-23 21:36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9-17 23:14【转载】 zaobao专文 :中美留学生关乎两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