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9 15:56【原创】 甲甲重阳读史想起8年前巧遇管老时说过:最佩服粟裕——他打的仗大而奇,又是自己积极思考得出的思路、方案

甲。管是粟的老部下,听了甲甲重阳这话,像一下子找到了话友知音,打开话匣子讲了一些粟裕领导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组织孟良崮战役经历的精彩片段,至今在甲甲重阳脑海里仍很鲜明。 乙。甲甲重阳很感慨: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大书,年轻一代两代人的宝贵财富。但年轻人往往不知道,不明白。要抢救活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年代,不仅是英雄人物。 丙。信息时代来了,做这些不再难,只要有心,这是职业信息力的体现,也是社会信息力的体现。。。。 ————甲甲重阳以上感想和回忆,是刚才读到下面的一篇博客引发的,粟裕:战功高不居功,彪秉史册,值得学习。 历史细节请参阅以下博文军80万人,歼敌55.5万人,这是一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战。   粟裕百年诞辰之际,潇湘晨报记者从淮海战役的亲历者与研究者那里了解到,在淮海战役前粟裕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三次“斗胆直陈”发动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建议的内幕。   中央没打算发动淮海战役   1948年初,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动淮海战役——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打算。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邓(小平)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的豫西兵团,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摆开了成品字型的战略格局。   而国民党军在中原也布下了强大阵势,集结了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敌我双方呈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他说:“当时国民党军3个兵团集中,以一个为核心,双方交战的话,我军一个晚上啃不完对方,还没等到第二天,敌军增援就来了……”   显然,这样的仗不太好打,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此时中原不宜打大的歼灭战。中共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与陈毅商定,先由粟裕率第一兵团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随后,由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3兵团于次年二三月间渡江作战。毛泽东、陈毅与中央军委的意图,是以此迫使敌方改变中原兵力部署,以粟之兵力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这是中央对全国军事战略的一项大的调整。   “斗胆直陈”中原战局建议   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粟裕,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对中原战局的一时之困境,粟裕一直在思考中。   就在5天前,即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一封长长的电报,第一条就谈到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设想,他建议“三军(刘邓、陈谢、陈粟)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如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中原)形势可能变化。”   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惯例,1月22日称“子养”,此即为著名的“子养电”。   尽管已时隔近60年,时任粟裕秘书的鞠开还清楚记得当时的细节,“这个著名的‘子养电’,他在1947年12月10日晚就写好了初稿,到第二年1月22日才发给中央的。”在“子养电”中,粟裕写下了“斗胆直陈”4个字。   5天后,中央军委仍向粟裕发出了“渡江南进”的指令。粟裕立即率部准备渡江,同时思考改变中原战局的方略。经过3天的缜密思考,他又写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于1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电报中,他设计了渡江南进时机、地点和方法的方案,同时重申了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与建议。   时任粟裕秘书的刘祥顺至今被粟裕当时的大气魄所折服:“有了他这个建议,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改变了。”   接到粟裕的第二封电报,毛泽东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下来研究,结果是部队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依然不变,但中央采纳了他关于渡江时机、地点、方法以及“忽集忽分”战略的建议。   再三上书向中央立下军令状   面对中央军委的来电,粟裕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计划与设想。   在此期间,他两次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汇报,陈毅甚是意外,但仍同意粟裕将建议上报中央。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3个月内,粟裕的3封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约粟裕当面相商。4月3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留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   “粟裕当时在中央实际上是立了军令状,因为毛主席提出在4至8个月时间内,必须歼敌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回想当年粟裕“斗胆直陈”的结果,张效林——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原社长仍然面色凝重。   当时,中央军委给粟裕来电指出:“以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军为夏季作战中心目标。”但此时粟裕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开封城国民党守军兵力薄弱,他立刻设计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   张震回忆:“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一方面向毛主席报告,一方面下命令,毛主席很快就回电了:“情况紧急时,你们应该独立处置,不要请示。”6月17日,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纵队突然兵临开封城下,只用了5个昼夜就攻下了,3万国民党守军被全歼,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队也被消灭了1万人。随后,粟裕命令部队主动撤出开封,隐蔽集结于睢杞地区,等待战机。   此时,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增援开封,邱清泉兵团贪功冒进,而区寿年兵团却在睢杞地区犹豫徘徊,两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距离。   粟裕及时抓住了这一战机。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迅速切入两兵团之间,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激战6天后,歼灭区寿年兵团司令部、整编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前来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也遭受了歼灭性打击,此役共歼灭5万余人。两场仗打下来共歼敌近10万人,这就是历史上称作的“豫东战役”。   此次战役是粟裕向毛泽东交上的一份圆满答卷。谈及此役,《粟裕文选》编审、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光彩感慨:“这个战役改变了中原战局的形势,也为中央军委以后下决心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打下了基础。”   胸有成竹气吞黄淮   有了豫东战役垫底,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粟裕有了信心。   1948年7月,中央军委连续发出7份电报,要求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在10日内夺取济南。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后,粟裕认为,攻占济南的条件还不成熟,他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执行作战任务。按照这个部署,华野各个兵团向山东集结,在攻济打援战场上,华野参战兵力达到15个纵队,兵力达32万人,超过敌方27万人的总人数。9月16日,济南战役拉开序幕。经8个日夜激战,解放军全歼济南守军10万人(其中两万人起义)。   9月24日,济南战役已到尾声,粟裕发电请示中央,建议发动淮海战役。第二天毛泽东就回电同意了。   原粟裕秘书、《粟裕传》编写组长朱楹介绍:淮海战役发动前的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此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陈毅当时已经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11月1日,毛泽东复电同意。次日,陈邓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战争重任更多地压到了粟裕肩上。在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即1948年11月7日,粟裕与张震彻夜长谈,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应该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回忆那个夜晚,张震依然很激动:“在起草这份给中央军委电报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他不仅想到了下一战,下两战怎么打,而且想到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也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的恢复问题。”次日早晨7时,两人的建议化成电波,传向中央军委,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由此,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大战役,成为日后轰动中外的大决战。   [大事记]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   ★1946年7月起,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七战七捷。中央军委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六七月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 同主题阅读 回到顶部 导

 
甲甲重阳 举报 | 加入链接
管(美英)老说他在孟良崮(凤凰岭?)战役负责过运输军火,组织用牲口拉车,来了敵机轰炸就钻树林,即使炸倒几辆车也挡不住别的牲口车前进,这就是不对称战争啊,不过我方并非抓敌人弱点骚扰,而是擒贼先擒王,歼其主力。历史证明,当时综合实力(不是只比武器)我方已占优势。
 2014-06-19 20: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6-19 15:56【原创】 甲甲重阳读史想起8年前巧遇管老时说过:最佩服粟裕——他打的仗大而奇,又是自己积极思考得出的思路、方案

赞 (1)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