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二题 作者:杨先让 2014-06-06 08:37:06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张仃毕加索箱底画 毕加索与中国门神 张仃先生是我国美术界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重视、研究与实践的先驱者。 1950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科系(当时也称图案科)负责人时,马上从上海调来张光宇先生来任教。其目的是将此专业办成地地道道中国特色的课程。因为张光宇就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重视吸收的倡导者。我当时就是图案科的学生,亲眼看到和感受到张仃先生的兴奋情绪。 可是,我却要申请转绘画系学习。未料同班周成镳同学也要与我一同转走。这怎么可以,我们俩都是班里的“长”,这不是拆台吗?我劝他老老实实待在那里我一个人转,否则都转不成,他勉强同意了。张仃先生当时是很恼火批准我离开的。从此我每见到周成镳,他都埋怨我阻挡他转专业。其实他在实用美术方面的创造是很突出有成就的。 后来我曾对张仃先生提过我请求他批准转绘画系的事。他忘了。本来是小事一段。不过在以后的年月里,我热衷起民间艺术来了,他支持,并无保留地协助。 每次为了出版民艺书籍或活动请张仃先生题词,他总是即刻完成。一起参加有关民间艺术会议,致词、发言都是一致而默契的。尤其我女儿杨阳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也研究教学中国民间艺术,特别是他见了我们合作的《黄河十四走》和《中国乡土艺术》,他是高兴而欣慰的,并主动题书名。 前年张仃先生去世,在悼念活动期间,我了解了一段1956年张仃在法国巴黎与他敬仰的毕加索会面的往事,使我感慨又难忘。 要在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新中国馆派了张仃先生为首前往设计布展。既然去法国巴黎,借机访问毕加索是情理之中,何况毕加索是一位共产党员。 张仃先生在出发前准备了两份礼品,一件是荣宝斋水印齐白石作品册页集,另一件是一对杨柳青的大门神。 果真联系到访问毕加索的机会了。未料那位领队的管政治思想的女书记,决定只让带水印齐白石作品册页集,取消那对民间年画大门神。因为她认为那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对新中国的形象不利——这是多大的遗憾。今天我们来估计,如果当年毕加索见到了中国传统门神艺术,将会如何赞扬与兴奋,也将会对我国研究挖掘民间艺术的工作给予多大的支持与鼓舞?起码能减轻后来国内一再掀起的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四旧”的批判毁灭的气温。可想“左”的思想造成多大的损失。 这里又牵连到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与毕加索会面一段轶事了。 张大千从巴西去巴黎举办了一个画展,请到了毕加索来参观。毕加索绕了一圈,张大千问观感。毕加索不客气地说(也可能很自然地说):“你的画在哪里?”意思说张大千没有自己的创新,与传统中国画未拉开距离。从此,张大千开始了自己的大泼墨泼彩手法。可能就是这一次,毕加索临摹了一些齐白石的画说:“中国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我怎么敢访问中国呀!”(大意) 那么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恐怕就是张仃先生1956年送他那册齐白石水印集子了。 “箱底画”与“避火” 在考察黄河流域民艺活动中,我首次接触到了木版画中的“箱底画”。我认为这是中国民间崇拜生殖观念的必然产物,是很正常的事情,用不着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因此我坚持在文章中谈论并配合图像发表。最后“汉声”在出版《黄河十四走》时,只选了两幅小图,而且在男女交媾处抹了黑点遮挡,排印在很不起眼的角落。不过这已很大胆超前了。 前几年在美国一位朋友托我回北京,到拍卖公司问一下:他家中有一传家宝——袖珍册页12幅画工精致之极的明代“春宫画”。那是他祖母结婚的陪嫁品,是藏在嫁妆的箱底下,曰“箱底画”。这真是料想不到的新鲜事儿,看来中国民间这种“箱底画”是历来很普遍的风俗,只是藏而不露罢了。 回想1987年我领队在山西新绛县考察民艺时,文化馆一位木刻版画同行,偷偷送我几张木版印刷的“禁品”——“箱底画”,吓了我一跳,画面是各种姿态的男女交媾,女方是三寸金莲,男性头背一条大辫子,明显是清代的版子。他告诉我:“为此曾惹过大祸,牵涉到省市公安部门出来调查,并拘留判刑。不过那是‘文革’极左时期的事,现在不可能了。你们是研究民间艺术的,它总是一个存在吧。” 的确,我也曾听说过,在民间为了性启发,目的是生儿育女。在女儿出嫁时,母亲会买这种画压在嫁妆箱底下。 1989年1月,我们去山东考察民艺。在潍坊杨家埠年画生产重镇,我约见了张殿英,他在“文革”中看到破坏木版画的惨状,不顾自身安危奋勇抢救匿藏,成为一位为本土文化遗产奔波呐喊者。当时他已调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工作。我问他“箱底画”的情况,他竟一问三不知,并说从来未见过,也未听说过。我请他陪着去找当年老作坊师傅调查。被问者吃惊地望着我,好像又要大祸临头似的。在我们一再解释下,老人才慢慢开口告诉我们:那时每家作坊都有这种印刷品出售,样品大都贴在门后方,屋子暗不醒目,所以又称“门后画”。另外,小贩买去藏在箱底和藏在袖筒里出卖,又叫“箱底画”、“袖筒画”。这一带还叫它“避火”,说是可以辟邪免灾。 我又问:“还能找到几张吗?还有贩子吗?”老师傅赶快说:“杨家埠没有一户敢藏那玩意,那还不得杀头!了不得!”张殿英也说:“我在这里几十年也没有见过。这里是先进区,越革命越消灭得干净,不敢碰那玩意。” 我们是少见多怪了。近年报刊上早已报道有专门收藏此类物件,并在举办“性博物馆”呢。 上层社会称表现性事的画为“春宫”,而民间则称为“箱底画”、“门后画”,又统称为“避火”,说这种画可以避火灾,辟邪吉利,其根据何在不得而知。 清末民初著名热衷复古的怪学者辜鸿铭和叶德辉,人越老越好性书性画。 当年叶德辉(字焕彬)辑有“双梅景闇丛书”,张之洞早慕其名,欲烦在他幕下任职的辜鸿铭(字汤生)去借。辜说,“叶麻子”(叶德辉面有疤,绰号叶麻子)夙有“老婆不借,书不借”之言。只好作罢。 居欧洲廿余年,精通数国语言文字,并将我国四书五经翻译为西语,开中西文化交流之先河的辜鸿铭,每去上海,必购买花样百出的各种春宫带回家,任其妾婢含羞嬉笑争看。他在旁目睹众相捧腹大笑不已。 而进士出身的叶德辉更喜渔色。晚年常赴十里洋场的上海购春宫画,并深信中国民间春宫画能避火的传说。据他说:“火神原为一贵小姐,其侍婢达卅六人之多,后被玉皇大帝降为灶下婢,其神力与灶神相等。平时好着黄色服装,怒时则穿红衣,但因其出身闺阁,即在怒发之际,一见猥亵画片,亦不能不远而避之。”这恐怕是叶德辉独撰的神话,不知根据何在。 事逢凑巧,在休士顿我的好友周正光(著名诗人)来访。谈起此事,他告诉我:在他家乡广东一带,差不多家家户户房顶大梁中央悬挂着一小红布袋,是辟邪物。年久布袋腐烂破碎,有红枣、稻谷、松针落下,其中就藏有一张男女交媾的木版画,那是避火灾的。传说雷公(又说雷公是女性,也称雷婆、闪婆)见了此物就避开离去,免了火灾。因而称谓“避火”。这种民间传说很普遍,看来这真是“避火”称号的根据了。 “春宫画”实属世界性产物,岂止中国有。印度、伊朗、日本、朝鲜等国更是超群。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一文物古董店,橱窗里陈列着一组日本制象牙春宫雕刻,大小寸许,工艺精致,价格昂贵。在这方面不知其他国家都有何讲究和传说,是否也可消灭“避火”。实在可做深入研究之课题。
甲甲重阳 举报 | 加入链接
attention 关于齐白石的两段话。(1)杨先生此处回忆的:”这里又牵连到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与毕加索会面一段轶事了。 张大千从巴西去巴黎举办了一个画展,请到了毕加索来参观。毕加索绕了一圈,张大千问观感。毕加索不客气地说(也可能很自然地说):“你的画在哪里?”意思说张大千没有自己的创新,与传统中国画未拉开距离。从此,张大千开始了自己的大泼墨泼彩手法。可能就是这一次,毕加索临摹了一些齐白石的画说:“中国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我怎么敢访问中国呀!”(大意) 那么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恐怕就是张仃先生1956年送他那册齐白石水印集子了。”(2)别处记述的:白石老人出身木匠,刻意学画,坚持不懈,60岁后方创出独特的白石风格,经徐悲鸿大胆聘为美专举荐才得以进入画界主流。
 2014-06-13 18:5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6-12 22:48【转载】 毕加索曾问张大千:“你的画在哪里?”又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