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刚从谷歌搜索“信息力”,在甲甲重阳博文“信息力是信息体的相互作用”
之下出现一信息力专著简介,原载人民网,原文如下
作 者: 孙聚成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一书,系统地、科学地对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这一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重新建构,对理论本质进行分析,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对新形势下做好新闻传播工作,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以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和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对此理论的基本内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理论的发展与衰微过程进行梳理概括,对新闻传播学者在参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建设中提出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见解进行重新反思,对新闻传播事业参与国家发展应该强调重视的一些战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者对这一理论规律的总结,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书具有开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 孙聚成,男,汉族,1967年生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华儿女杂志社执行主编,经济师。
目录
序言 ――发展传播的新视野
第1章 绪论
1.1 理论来源与本体:一种历史的范畴
1.2 理论参与的实践:一种实证的范畴
1.3 理论的中国语境:一种现实的范畴
上编 新闻传播与画家发展理论概论
第2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历史脉络
2.1 创新扩散:一种主导范式的确立
2.2 现代化语境:新闻传播与发展话语
2.3 批判与反思:对传播促进国家发展理论的批判
2.4 全球化与认同:新世界体系中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第3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学术地形图
3.1 新闻传播功能的演变与扩张
3.2 代表人物与他们的基本主张
3.3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学派与结构
第4章 主导范式的转变、终结与延续
4.1 主导范式的衰微
4.2 并非理论本身的失败
4.3 经验、教训与价值
4.4 国际范围的最新研究综述
第5章 理论实践的世界视野:权力,自由与发展
5.1 全球范围发展传播实践综述
5.2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以印度为例
5.3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以阿根廷为例
5.4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新议程的论争
下编 新闻传播与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研究
第6章 科学发展观的传媒话语建构
6.1 科学发展观与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 下编 新闻传播与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研究
第6章 科学发展观的传媒话语建构
6.1 科学发展观与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
6.2 科学发展观与媒体舆论场的调控
6.3 以人为本传播理念的演进:对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报道的分析
第7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农村现代化进程
7.1 新闻传播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7.2 新闻传播功能的缺失与如乐休闲功能的扩张
7.3 传媒的视野与想象的农村
7.4 用新传播理念推动建设新农村
第8章社会公正与传媒价值取向
8.1 社会公正的传媒 话语塑造
8.2 社会分层与传播空间
8.3 从孙大午事件看社会公正的传媒导向
8.4 传媒作为资本的影像
第9章 新媒介的民主空间
9.1 新媒介为什么能够成为促进民主的新途径
9.2 虚拟空间的真实民主
9.3 手拍暴民:民主传播的新场景――关于手机
第10章 作为民族认同的媒介文化
10.1 媒介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
10.2 全球化、新闻传播与文化冲突
10.3 构建民族认同的媒介文化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作为软国力的新闻传播
11.1 新闻传播作为软国力的发展要素
11.2 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与国家管理
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章节
摘选一:8.2.4 传播空间所塑造的社会公正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者。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媒体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维护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塑造公众的社会公正理念,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孔德在提出工业社会的概念时认为科学组织的工业社会将使每个人得到与各自能力相当的地位,并实现社会正义。在劳动社会里,才干在决定每个人的地位时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公正的培育是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的内在发展伦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新闻媒介将会继续面临通过传播空间塑造社会公正意识的任务。
大众媒介是社会安全网的组织要素。转型社会需要建立社会安全网,自由的意见表达是社会安全网组成部分。许多发展学者认为,对于第三世界中国家来说,建立具有广泛参与程度的政治体制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环节。新闻传播媒介所承担的参与传播的渠道作用,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思想的流通与社会表达的沟通。发展的目标看就是改变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使最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受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迫切要求消除最严重的贫困,并改善最需要帮助的社会若弱势群体的福利状况,因此建立防护性保障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弱势群体的意见表达往往很微弱,如果没有大众媒介传播后的放大效果,弱势群体将很难把他们的呼声传递给社会,也很难取得平等的发展权。
>>更多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1-26 23:39【转载】 一信息力专著,传播学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