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人工智能化-20250125

20250125,周六,阴,降温

#全民健康信息场#

读早报,了解新技术新动态

刘家明:中医的人工智能化
刘家明更新: 2025-01-25 8小时前

https://www.zaobao.com/forum/views/story20250125-5786357

中医人工智能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取代中医,而是把整个专业优质化、科技化,让它能更有效地服务人类。

一日突发奇想,我问聊天机器人:乳香和没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和有些什么使用注意事项?答案几乎立秒出现,给出的答案和课本大致相同,还在答案后面加了一句“如需使用,请遵医嘱或咨询专业中医师”。止不住好奇心,又从课本里抽选两三品中药发问,结果答案都圆满过关。

禁不住继续再问:可以说说中医的面神面色、舌相、舌苔和二十八脉象的分类和相关病症吗?这次的回答非常长,不过也是立即的回应。

我慢慢逐一对照课本,除了一些用字用语不大一样,基本上人工智能(AI)还算是满分的。心有不甘,决定来个更高层次的,我问:如果临床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那可能是什么病证?有什么药方医治?有什么药膳建议吗?AI给的答案又再符合课本的标准答案。我不是中医,不能够评审药方,但是AI有注明药方都出自哪些经典药典。至于药膳部分,除了剂量用量,推荐的药方也都有条有理,同样引经据典

经过这个小测试,不得不说这个通用的、还没经过专业训练和调测的AI版本,至少已具备基本的中药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知识和理论,这样的表现令人折服!那么,AI是否能继续发展,把中医人工智能化呢?最大挑战又在哪里呢?

以目前的感应科技来说,从视频观察五官皮肤和舌头等的神、色、形而归纳出“望”的结果,应该难不倒先进仪器和AI。在“闻”的方面,从与病人的对答语气声调和气息方面,AI也可以轻易测量出其不同,只是AI和感应仪器在嗅觉方面还有待突破性的发展。“问”的方面是AI的强项,聊天机器人已不是什么新鲜科技,AI能从大量数据里归纳出所需的有用参考资讯。至于“切”脉,目前已有非常精准的仪器,让AI能够从心电图、脉搏图,再加上呼吸等,学习寸关尺取脉的精髓。所以说,至少在诊断方面,中医已具备人工智能化的潜能了。

可以说,目前任何AI系统,成也数据,败也数据。AI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对科学和医药系统来说,AI则更需要正确的,精准的数据,才能归纳出可靠的结论和推荐。不论中医或西医,人工智能化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有关药效和疗效的资料。中医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没有关于药剂、药效和疗程反应等方面的完整和系统性数据。尤有甚者,中药繁多而且药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患者开出的处方都不相同。所以在AI还没有发展到有真正智慧,能够在了解医学理论后,通过自主思考诊断和开方治病的当下,它还是要靠人类指导,从海量相关资料里正确地学习。

无论未来中医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和走向,“望、闻、问、切”的基本科技必不可缺。要核准和应用这些数据的科技要求门槛不高,所以可以趁现在这时机抢先发展这方面所需的前沿科技。当这些探诊系统完善后,至少可以让中医的问诊更有效率地完成。届时,中医师只须要再次核准AI给予的资料和推荐,然后在药方上加、减、修改就可以了,节约了整个看病的时间。这些资料,再加上疗效和病人复原以及复诊等的资料一起收集后,就可以让AI系统去慢慢学习,以备日后人工智能化之需。

中医人工智能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取代中医,而是把整个专业优质化、科技化,让它能更有效地服务人类。当然,有鉴于目前科技上的、数据收集和检核上的, 甚至中医师知识的分享等问题,不得不说一句,中医的全人工智能化是任重道远的,非指日可待。然而,问诊和辩证的科技已经成熟,可以很快发展起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中医的人工智能化-20250125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