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7 22:00七七事变是怎样演变成我方被动的全面战争的?

甲甲重阳:战争与和平,不仅取决于全局力量的博弈,也取决于局部力量的摩擦。摩擦能生热,钻木能起火,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或侥幸———读下面转载的网易专稿有感: 七七事变如何升级为全面战争 网易军事 2014-07-07 07:23 跟贴 3126条      七七事变,一场冲突如何升级为两国全面战争   石原莞尔想给东北十年和平   当时,日本军方分“北进派”和“南进派”,分别主张北上进攻苏联、南下进攻中国继而与欧美开战。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石原莞尔少将,是知名的“北进派”,他早在1935年“华北事变”时就坚持华北“不扩大”。   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石原莞尔中佐,是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的“大功臣”。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石原莞尔便极力反对扩大侵华。他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国策方针、对苏作战指导计划、《日满军需产业扩充计划》等方案,以准备对苏战争。   1935年,石原莞尔强调日本在今后十年里应该致力于建设“满洲”。1936年6月,他起草了《国防国策大纲》,指出:“当苏英均屈服、日中亲善之基础开始坚实,即指导东亚诸国,并使之协同,策划实力之飞跃发展,以准备随之而来的日美决战。”根据此纲要,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应该1941年前完成对苏作战的准备。   现代战争就是物资消耗战,日本需要对战略基地“满洲”进行大开发、大建设。1936年10月,石原莞尔召开会议研究“满洲”建设。会议成果,便是《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与此同时,石原莞尔逐渐把日本本土的军工产业扩展到中国东北。   要完成这一切,至少需要十年的和平。这是石原莞尔为首的一批日本陆军军官的设想。   华北事变逐步给中日全面战争积蓄能量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民众心头的一大痛处。此后,中日关系一直剑拔弩张,华北地区首当其冲。   1933年,中日两军进行了长城会战。战况非常激烈,在关东军的优势重火力面前,北上增援的中央军第17军伤亡惨重。同时,西北军29军的大刀队成为中国媒体的宠儿,这一形象加速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中日两国皆不希望事态扩大,1933年5月31日,两国签订了塘沽协定,中国军队撤后。蒋介石在7月14日的日记里写到:“以和日而掩护外交,以交通而掩护军事,以实业而掩护经济,以教育而掩护国防。韬光养晦,秘筹秘谋,以余报国惟一政策也。”   1934年10月,发生第一次张北事件。中国驻屯军中佐参谋川口清健一行8人,从张家口前往察哈尔省多伦,经过张北县时拒绝29军的检查。12月,中国统一日本人在察哈尔省自由行走,中方不检查其携带物品,中国军队则退到长城线以西。   1935年6月,29军在张北县扣押了4名绘制地图的日本特务。中方最终放人,并在日本的压力下签订《秦土协定》,即秦德纯与土肥原贤二之间的非正式外交协议。协议规定中国军队继续后撤,中国丧失察哈尔省的诸多主权。   1935年5月发生的河北事件,是天津日租界的两名亲日报社社长被暗杀。6月,何应钦与中国住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了《何梅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和国民党党部撤出河北,禁止河北省内反日活动,这意味着中国失去对河北省的控制。   中国政府的每一次退让,都会激发民间仇日情绪。此时,中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为对日作战做准备,只是中国的战备重点并不在华北。   “北进派”想平息事态   一系列程度不一的冲突事件,合称“华北事件”。如何处理对华争端,日本陆军内部形成了“扩大派”和“不扩大派”,石原莞尔是“不扩大派”的领军人物,陆军省大臣杉山元和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是“扩大派”的领军人物。   1937年7月7日晚上十点,卢沟桥附近传来几声枪响。东京的陆军参谋本部知道这消息,是7月8日早上5点45分,电报说:“因遭到射击,即刻进入临战状态,已开始要求谢罪等交涉。”这不会是陆军的又一个阴谋吧,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首先想到了6年前的九一八,他对陆军的报告很怀疑。   7月8日上午,石原莞尔和陆海军的军务局长、外务省的东亚局局长会谈。对于石原莞尔提出不扩大事态的要求,众人一致同意。“如果使用武力,即扩大战局,一旦导致日华战争,从中国近来的民族意识来看,事态是不易收拾的,而且还将会使我国向无边无际的原野作无限进军。以我国现有的力量,支持这样一场全面的日华战争是有问题的。而总的形势也是把培养和建设国力作为当务之急。满洲国的建设、对苏防御的加强等事忙不胜忙,无暇他顾。”这是石原莞尔的意见。参谋本部的多田骏、河边虎四郎、堀场一雄,陆军军务科长柴山兼四郎等人赞同。7月8日18点42分,陆军参谋本部发出第400号临时命令:“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应避免主动行使武力。”   7月9日,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和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谈判,达成停战协议。7月11日,中日两军签署停战协议《秦德纯-松井协定》。然而就在同一天,日本内阁决定向华北增派援兵,并解释派兵决定:“特别是为了东洋的百年大计,用铁锤予以当头一击,立即清除抗日势力赖以滋生的根源,建立东洋和平的恒久性组织已成当务之急。”   从7月9日到10日,日本政府对卢沟桥事件态度的逆转,直接导致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石原莞尔的改变   参谋本部作战科科长武藤章大佐是陆军的“扩大派”代表。听到卢沟桥出事的消息,他居然说“是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同为“扩大派”主要成员的陆军省军事科长田中新一大佐,在工作日记里记下:“只有以实力对应一条路,增强我军在华北的兵力,必要时不失时机地予以打击,只有如此方可解决事态。”   一阵枪声让“扩大派”们欣喜若狂,他们欲效仿发动九一八的关东军前辈,以为又一次、乃至更大的建功立业时机到了。7月8日21点,“扩大派”们在陆军省召开会议,商讨增兵。田中新一、杉山元等人出席。9日早晨,武藤章执掌的参谋本部作战科起草了《华北时局处理要纲》,要求增兵驱除中国军队。   时间非常紧张,当天8点30分,内阁临时会议召开。杉山元在会说:“视29军的兵力及其抗日的态度,有必要迅速向当地增派三个师团的兵力。”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大将反对派兵:“不同意出兵的决定,如果内地派兵的话,有可能造成全面战争的重大局面,非事态万不得已,不可贸然决断。”最后,会议认为派兵尚早,确定不扩大华北事态。   在“扩大派”的努力下,事情在7月10日发生了逆转。武藤章又提出计划:“中方正在准备对日战争,事态有恶化扩大的可能性,若坐失良机,日军会被占优势的中国军所包围而无法获救,当地日本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将毁于一旦,因此为彻底根除隐患,有必要派兵。”   它被提交本部部长会议审议,此时武藤章的顶头上司石原莞尔居然支持派兵方案。“派兵需时数周,即便希望不扩大事态,倘若形势急转,作为以防万一的准备,有必要实施动员。”这是石原莞尔日后的解释。   7月10日,石原莞尔接到情报,中央军开始北上。当时中国住屯军只有混成第四旅团6000多人,平津地区则有12000余名日本平民;而与中国住屯军对峙在第一线的宋哲元29军有4个师、8个独立旅,算上地方保安队共有10万人,更不用说29军将得到其他部队支援。“扩大派”反复强调日军兵力单薄无法承担起保护侨民的责任,希冀以此制造政治声势。在强劲的政治攻势下,石原莞尔只好答应出兵计划,但他还是希望避免中日大战。但是,形势比人强。   7月11日中午,日本重新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对华派兵。会议前的一大早,石原莞尔来到近卫文麿家里,请求在今天的内阁会议上否决陆军的派兵方案。会议最终决定出兵华北,近卫文麿认为,因为出兵是借保护居留民生命财产的名义,这一理由很宏大,可以无限借助“民意”,对此无法否定。“只要决定出兵表明日本强硬的战争姿态,相信中国一定会做出让步。”这是近卫文麿的想法。   1937年7月11日18点25分,近卫内阁发表对华出兵的政府声明。7月12日,日军增援部队就开拔了,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从古北口出发。翌日,独立混成第1旅团从公主岭出发。7月18日,朝鲜军第20师团到达预定地区。   中国的“最后关头”被不断突破   有华北事变在先,这个多事之地再次产生紧张局势,并未让蒋介石感到不安。他在7月8日得到此事的报告,在当天日记里写道:“彼将乘我准备未完时,逼我屈服乎?抑将与宋哲元之为难乎?迫使华北独立乎?”蒋介石猜测,事变最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完全丧失华北,犹如丧失东北。   然而,蒋介石在1936年7月10日中国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做的演讲提出“最后关头”一说。“从去年十一月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俊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怪害,就是要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根本的生存,这就是为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之牺性。所谓我们的最低限度,就是如此。”   有此承诺在先,蒋介石开始考虑是否要就此迎战日本。再考虑到华北事变让中央军屈辱退出平津地区,蒋介石决定派中央军李仙洲的20军、关麟征的25军北上,随同还有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的地方部队。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   庐山讲话影响很大,出于实力衡量,国民政府内部有很多重要人士反对立即开战,他们希望能从长计议,给中国更多的军备时间。出于各种目的,从中央政府到宋哲元一手把控的地方政府,都没有放弃与日本和谈的努力。   与此同时,日军不断增兵华北。“立功”心切的日本军官们,根本无视两国政府的折冲尊俎,从暴走的陆军省参谋到带兵的一线军官,只希望在非常时刻刷出军人的存在感。日军仗着重兵云集后的种种挑衅,已经不是文官政府所能控制得了的。   7月20日,日军炮轰宛平县、长辛店。7月26日,廊坊沦陷,日军在通过广安门向北平市内强行进入时,遭29军狙击。冲突不断升级,日军正式开战。陆军不断增兵,7月28日日军向北京天津发起总攻,29军很快撤离了平津,平津沦陷,举国震惊。   两国的全面战争,至此已经无法避免。


文章附图:

游客:匿名[2.248.186.*]

举报

战争与和平,不仅取决于全局力量的博弈,也取决于局部力量的摩擦。摩擦能生热,钻木能起火,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或侥幸——

 

  2014-07-10 13:2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7-07 22:00七七事变是怎样演变成我方被动的全面战争的?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