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9 16:51【转载】 研究生不如中专生?

关于研究生不如中专生的报道, 请帮忙问问-,(1)媒体报的下面这段话是否原话:"总的感觉,毕业生质量在下滑。比如来的一些研究生你会感觉到他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不是很满意。我觉得这是盲目扩招的结果。盲目扩招之后人家都不相信大专生和本科生,只相信研究生。而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2)如果合原意,是否意识到,以院士身份在人大发出这番议论的社会影响力? (3)按此说法,"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a,发出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言论,院士先生事先有没有统计调查或典型个案研究的依据在手上? b.媒体曾广泛报道,许多国家级重大工程如探月,如超级电子计算机,都是年轻人担纲的,难道这些报道不实? c.为了在扎实的基础上继续讨论这个重大议题,可否请院士领衔就南极科考队伍或其他熟悉的领域做个分年龄(age specific)的人才学历结构与能力业绩的关系的简单调查? (5)如按此说"原因在于扩招",那么直接结论无非一个,把扩招的规模压回去,能这样吗? 附1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3-9 9:36:43  题目:崔向群院士:现在研究生和以前中专生、大专生没有什么区别 全文: “总理在报告里说要创造就业岗位。但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前日,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一席话引爆了会场。随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发难”:“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会场内,两位大学校长稍显尴尬。“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肯定还是提高了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说。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则表示,“优秀的人才总归就是那么一个比例,所以很难说现在的就差了。”   【谈学生素质】   研究生相当于中专生 VS 综合素质比过去要好   崔向群:我们单位也是用人单位。总的感觉,毕业生质量在下滑。比如来的一些研究生你会感觉到他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不是很满意。   我觉得这是盲目扩招的结果。盲目扩招之后人家都不相信大专生和本科生,只相信研究生。而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陈丽芬:首先综合能力差,按道理大学毕业出来生活自理和跟人相处的能力应该具备的。但现在毕业生与他人相处矛盾比较多。具体工作中,动手能力差。还有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差,不愿意接受高工作压力。   金征宇:优秀的人才总归就是那么一个比例,我认为很难说现在的就差了。我是文革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全国就招20万,今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727万和20万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现在的研究生每年大概有几十万,所以现在的研究生和那时候的本科生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我并不赞同说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一个中专生,不能简单地这样类比。我觉得现在毕业生知识结构肯定比我们那时候要好。   缪协兴:大学生总体素质,还是在提高的,一代一代都在提高。我们对人的素质应该从更综合的角度来评价他。   现在大学毕业生可能洗碗、洗衣服,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差点,吃苦耐劳精神可能比较少,但是他的计算机现代信息这些能力可以说肯定要强,再加上他综合性的能力比过去也更全面。他艺术、文化方面的能力肯定不会太差,钢琴、小提琴、古典音乐他都会来点。这也是不错的能力。   【谈考研热】   盲目考研是浪费生命 VS 体制抬高了就业门槛   陈丽芬:我们企业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学历。现在不少毕业生,考不上研究生就复读,毕业一年也不去找工作。这是一种浪费,是对生命的浪费。有人中学毕业后上了两年中专,七年收入了80万。他当年同学上了大学、硕士,还在读书,花掉了15万。   崔向群:在发达国家,并不是本科毕业后都去读硕士、博士的。   陈丽芬:我们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上好像自己的子女必须要接受高等教育。德国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   2014年春节,江阴城乡联动招聘会上,682家企业有35000个岗位虚席以待,而前来求职的人仅约10000名。目前国内应届中学生90%上大学,仅10%上技校。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一线工作,或者到了一线也稳定不下来,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过高,造成了整体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普工、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   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指高考本科层次录取批次和录取顺序排在第三位置,与一、二本同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2012年全国“三本”招生约160万,如果将这部分学生改为接受职业教育,制造业的用工荒将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金征宇:硕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我们期待能有20%到30%的人真正适合于做研究,我们就觉得值了。   研究生也有一个逐渐认识自身的过程,在读到博士、硕士期间才逐渐把人才分层。   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国企用人设置一些门槛,比如一定要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一些国企不顾自己效益,不顾人力资本是否被浪费,甚至把有多少硕士博士当做炫耀的资本。这里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   【谈大学教育】   就业脱节责任在大学 VS 企业不想花钱做培训   陈丽芬:我们企业,本科生我给他2000月薪他也愿意干。中专毕业的技工,我可以给他8000。   崔向群:现在大学毕业生都降低使用,甚至大学本科生来当工人,大专生也当工人,一个方面是找工作不好找,供大于求。还有是跟社会需求不接轨,职业教育缺乏。   金征宇:企业也不能急功近利。在同样一个岗位读了大学的和没读的,尽管一上来可能工作效率没有显著区别,但后面的潜力和发展肯定读书的要强。   缪协兴:中专生月薪8000,本科生月薪2000,这一点不奇怪,他那个岗位是专门技能的人,而我们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是基础技能,综合素质。专门技能他也是通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如果本科生喜欢这个工种,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做,咱们本科生也不会差。   崔向群:脱节的主要责任在学校。企业可以定向培养,产学结合。但学校责任就是培养人的地方,你要主动跟企业紧密合作,否则你培养的人就与社会脱节。   陈丽芬:我也觉得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要通过科技素质,职业道德等综合性的教育,让毕业生上岗就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金征宇:脱节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尽到上岗培训责任。本科教育是一个素质教育过程,而不是技能教育。大学不可能把一个学生培养到专业岗位要求的那个程度。企业不能说招聘一个大学生马上就能上手用,国外企业有上岗培训的过程。   中国跟国外相比,企业培训是缺失的,不想多花钱。另外,大学实习也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常说接受不了那么多,因为会干扰我的生产。   新京报记者 杨万国 林其玲 实习生 徐新媛 张晨 (原标题:人大代表建议取消“三本”改为职教)   相关专题:2014两会科教之声   附2:崔向群院士另一采访录:我国南极天文研究势头正好   ■本报记者 张巧玲   “我们的第一架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已成功观测746个小时,观测到了约28500幅图像,获得了共计3.3T的数据量。”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欣慰地表示,我国南极天文研究发展势头很好。   崔向群说,目前AST3-1的观测数据正在“回家”途中,“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就能作出很好的科学成果”。   2007年10月,中国天文学家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次年1月,他们在冰穹A建立了一个天文自动观测站,安装了4架145毫米口径折反射式望远镜,组成了“中国之星小望远镜阵”(CSTAR)。自此,我国南极天文研究正式起步。   2011年,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中的天文科考队员在冰穹A成功安装了主镜680毫米、通光口径500毫米的AST3-1。崔向群介绍,与CSTAR不同,AST3-1是首台中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值守可跟踪天体的望远镜,也是目前南极内陆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崔向群还向记者透露,中国天文科考队员在2011年的南极科考中,取回了CSTAR,“我们希望把它也改造成可跟踪的望远镜,然后再将其安装到南极,开展新任务”。   不过,崔向群表示,CSTAR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探路——对南极天文台的台址进行测量,并结合卫星的监测,探索如何建造南极望远镜、望远镜如何适应超低温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之道。其最终目的则是为“十二五”重大科学工程——南极天文台的建设积累经验。   崔向群介绍,南极天文台的建设“目前正在项目建议书的准备阶段”。   《中国科学报》 (2013-03-11 第1版 要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4-03-09 16:51【转载】 研究生不如中专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