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自zaobao.com,
标题及第4部分全文如下:
龙应台: 新港台都像一叶扁舟
2015年10月11日
“事实上,一个文化真正要生猛、焕发,它一定是最开放的、最流通的,也最能够吸收外来的文化。新加坡因为特殊的位置跟地点,它是不是可能比香港、比台湾,尤其是比台湾更有优势,成为那个不是华人中心主义的地方?(这)对创作是好的。”
拥抱多元不等于没有根
龙应台特别强调,文化的根非常重要,拥抱多元不等于没有根,而是在一个最深的“文化的根”的基础上去拥抱多元。
她说,若以1949年为切断点,即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割裂,在那之后大陆走的路是把自己跟自己的传统试图一刀切断,台湾走的路是去拥抱自己的传统的根。有鉴于此,台湾的文化影响了整个华文世界,包括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
由于拥抱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台湾的根扎得比较深,以至产生出台湾的文学创作、音乐写作,这些文学跟音乐的创作,其实都是一种语言的表达。
她指语言是很深的根,因为够深,所以能变成香港的营养、马来西亚华人的营养、新加坡华人的营养。“我们台湾面临很大的挑战,在于你那个根如何更深?长长远远地深?”
此外,以什么态度看待自己的根,也会呈现不同结果。龙应台以马来西亚华人说明,“因为(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处境是如此地恶劣,所以马来西亚华人对于华文的根这件事情,是把它当做一种天地之间必须拥抱以安身立命的东西(来对待),所以他是全心、全神、全身地投入”。
正因他们“用语言跟文化的根去处理马来西亚的题材”,马来西亚华人创造出朝气蓬勃、深受华人世界重视的马华文学;这是台湾跟大陆都做不到的。
新加坡的矛盾和两难
在对待“华文的根”这方面,龙应台认为新加坡有一点矛盾和两难。
新加坡人出于实用主义,即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赚钱而去掌握英语跟华语,这种态度有别于马来西亚华人想抓住自己的根的渴望。
她提出一个或许是塞翁失马的问题:“你把语言不管是英语或者华语,当做工具使用,所以你在经济的竞争上胜人一筹,但是你失去的是那个用灵魂去拥抱而得到的文学、文化上的深刻。”
龙应台表示,这是新加坡人在建国50年后之后,面对下一个50年或者100年,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2015新跃文化中华讲座
■讲题:从村落到都会——我的文化经验
■主讲:龙应台教授
■日期:10月25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至4时
■地点:新跃大学大礼堂
讲座名额已满,不再接受报名。
讲座当天,主办单位免费提供
从波那维斯达地铁站到新跃大学
的巴士接驳服务,时间从下午1时
至1时45分,每15分钟一趟。
龙应台生平简介
■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台湾高雄。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4年,为《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结集出版,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成为1980年代影响台湾民主发展的畅销书。
■1986年至1999年,旅居瑞士及德国,除在海德堡大学任教,也为欧洲报章如《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1999年,受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出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03年2月,辞官回归写作
■2003年旅居香港,先后出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
■2004年,受邀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2005年7月,与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设“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培植青年人的全球公民素养
■2008年10月,获香港大学礼聘出任首届“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并于港大柏立基学院创立“龙应台写作室”
■2009年8月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华文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2012年,出任台湾首任文化部长,推动文化政策、建置文化法规,致力提升台湾文化软实力
■2014年12月,卸任文化部长,回归作家身份,并担任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继续推动社会扎根教育。
龙应台主要作品
著 有《野火集》《写给台湾的信》《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 《百年思索》《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杂文精品》 《这个动荡的世界》《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美丽的权利》《人在欧洲》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目送》等作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5-10-11 16:29 【转载】 兼听则明,听听龙应台如何评说中华文化和新马与台港在本区域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圈的特色定位与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