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原载zaobao,摘录:相
对于与她同时得奖的两位得主,以
及她在药物学方面更倾向西方医药
的同僚,屠呦呦体现出一种韩申称
为的“医学双语能力”
(Medical bilingualism):她不仅
有能力读懂两种医学语言,还能了
解它们不同的历史概念,以及最重
要的,它们能在今日产生治疗作用
的潜在价值。“
[2] 这种医学双语能力”(
Medical bilingualism)是双文化素
质的一种表现,中国人得天独厚得
天独厚。发现*培养和重用这样的人
才,应是以创新理念实现中华复兴的
关键之一。
原文标题和全文如下。
方桂香:实在的灿烂 ——2015年诺
贝尔医学奖得主素描
2015年11月13日
方桂香/文(本地作家)
他们和世界各国许许多多没机会得奖,也开心骄傲投入科研一辈子的科学家一样,境界早已超越奖项、荣誉与金钱。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得主都是高龄科学家。中国的屠呦呦和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尓(William Campbell)两位都生于1930年,现年85岁,日本的大村智(Satoshi Omura)生于1935年,现年80岁。诺奖评委会说,他们的发现为全球受严重寄生虫疾病威胁的34亿人,提供强有力的治疗新方法,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 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在报上第一眼看到这三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照片,立时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气宇袭人,福慧双修”。这是在漫漫岁月中投注于 理想的追求,在无数次实验失败中孤独地沉着应对的科学家,用非凡的意志力与智慧积累形成的相由心生。
其 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最受瞩目,也最要求低调。她是以中药与中西药结合研究的深厚造诣为基础,第一位在中国本土从传统中医古籍入手,提 取研发中草药青蒿素(Artemisinin)以治疗疟疾,而获得这个最高奖项。自1980年代以来,在疟疾重灾区如非洲与亚洲,青蒿素挽救了无以数计的 性命,尤其是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与院士头衔,被人称为“三无科学家”。她得奖在中国国内也引来一些异议。从领导到机构到她自 己,强调的都是集体成果,以及对中医研究科学的肯定。
■在一扇求真知识的松窗边
“呦 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父母心有灵犀,从《诗经》中给她选取了这么一个温柔敦厚的名字,让她一辈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 外,在一扇求真知识的松窗边,殷望着药圃,梦想要找寻她宿命中一株非凡的药草。这位小眼睛,宽脸庞,戴眼镜,被中学师长与同学形容“长得挺清秀”,但“不 是特别引人注目的默默无闻型”,确是“很认真地读书”的“思无邪”。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史副教授韩申(Marta Hanson)在《传统中医学的转捩点》(Turning Point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文中,对屠呦呦有很精辟的见解:相对于与她同时得奖的两位得主,以及她在药物学方面更倾向西方医药的同僚,她体现出一种韩申称为的 “医学双语能力”(Medical bilingualism)。她不仅有能力读懂两种医学语言,还能了解它们不同的历史概念,以及最重要的,它们能在今日产生治疗作用的潜在价值。“这种医 学双语能力是一种素质。目前潜心在传统医学的实验知识,与现代生物医学科学最高水平之间的精细界线中挖掘的研究者,若能让诺奖得主屠呦呦跟他们分享这种素 质,将是幸运的。”
美 国籍爱尔兰裔生物化学家坎贝尔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的新疗法,与日本微生物有机化合物的尖端研究科学家大村智,共同研发治疗河盲症及象皮病的阿维菌素 (Avermectin),他们分享屠呦呦以外的另一半奖金。两人来自诺贝尔奖得奖大国美国与日本,他们的个人故事自然地突显开来,不像屠呦呦,因为中医 药首次获国际科学界认可,一时没法离开集体意识,单独站上国际舞台,而显得有些不知如何为自己的成就定位。
大 村智曾是滑雪与桌球健将,只爱运动,不爱读书。后被父亲所劝才开始用功读书。曾在高中教化学,但被学生欺负受挫而离开教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时没快速 赢在起跑线,还是有机会在终点胜出,但前提是要健康长寿,有决心有智慧,才有越战越勇的能量。大村智主动放弃阿维菌素的特许权,透过世界卫生组织对非洲与 南美洲等地发放药品,从1987年起无偿提供给超过10亿人使用,让许多当地民众免于失明的威胁。这项光辉的举动,更显示出他崇高的人品与价值取向。阿维 菌素的发放计划目前仍在持续进行,预计将于2020年彻底抑制这种疾病的肆虐。
■他们感动了上天(以下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5-11-13 23:10 【转载】 他们是最幸福的人:髦耋之年得承认,不为名声不为私利,只为科学、健康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