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1-0500 【转载】 西方时兴的创新模式:“巧搭积木”,小公司一招引发市场大洗牌

原题、原文如下:追求创新时别忘了用好手中的王牌
2015年05月30日 22:0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来自:新华网博客

[王煜全大图.jpg]

  近日,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在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主办的“中美创新巅峰论坛”发表演讲。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非常荣幸能把美国最前沿的一些科技项目带到中国来。坦白讲,我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机会。什么机会呢?积木式创新的机会。

  跨国企业是西方经济的典型参与者,这些企业利用丰富的人力、物力形成一个巨大的工厂。但是跨国企业内部具有计划经济,并不能实现经济上的最优。中国经历过计划经济,我们都知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哪个好。然而,80年代之后的全球性开放创新的浪潮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超越跨国企业模式?我认为,西方的做法是利用积木式的模块化创新,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组织到一起,形成一种合力,而这种合力经济效果更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现在很多跨国企业。但如今的积木式创新程度更高,高到一个很小的公司能做起来航天飞机,未来,大型客机都可以被很小的公司做出来,甚至对波音构成威胁。同样,如果一个小公司能做出来复杂的网络系统,那将是对思科的挑战。

  这些大公司即将面临的危险,恰恰是商业模式成长的标志。

  目前中国企业家们在找企业发展道路,“互联网+”、O2O等等都反映了这个现实。但是,我们似乎找不到路了。实际上,不光中国的企业焦虑,国外的企业也焦虑。从2003年到2013年,全球财富的新上榜企业有310家,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是黑马企业,十年之前它们可能不存在,但是十年之间这些公司就可以冲到世界巅峰。这就在颠覆我们的理念,因为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企业家在思考如何做百年老店,但是可能在未来都没有百年老店这回事了。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刚才提到的,模块化的创新所形成的小公司能够迅速地对大公司产生威胁。

  我们认为中国的生物科技十分领先,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我们的监测技术都是从国外公司买来的。没有这些技术,我们无法实现高水平的监测。而这些硬件的提供者在十年前根本不存在,新公司能够迅速成长为可以实现某一技术垄断的公司,在今天已经是常态了。

  这对我们来说是双刃剑。中国企业怎么办?如果中国企业没有注意到上面所说的这一特点,还像以前一样只知道世界五百强,只知道谁名气大,那么中国企业会错失很多机会。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没有在中国进驻,甚至都没有在中国进口零件。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出口汽车零件,事实上中国汽车零件出口到世界各地,但因为特斯拉应用了高科技,我们便错失了这个机会。假想一下,如果五年前我们跟特斯拉合作,会是什么结果?可能今天特斯拉所取得的成功,就有我们的一部分功劳。

  积木式创新第一改变的是时间。我们计算一下,在过去的模式中,一个小公司要想成为超级大公司要花多少年?五到八年才能把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做完,再花好几年才能投向市场。然后建厂,铺渠道,打市场又得花好几年。打开市场才能做大规模,而建设大规模的厂又要好多年,西方市场成熟了,再往中国渗透。如今不同了,特斯拉从产品出来到走进中国市场,只有几年时间。

  第二改变的是模式。过去由一家公司一点点突进的模式如今被积木模式取代。你只要有一项关键的新技术,比如航天发动机,就可以整合做机身的资源,做燃料的资源,然后快速完成生产。而不是你研制完了改动机,再研究机翼等。这种模式下,就要看你有什么过硬的资源是别人不得不跟你一起拼积木的。放眼全球,中国当前最硬的资源可能就是制造能力,有了新产品之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帮助企业迅速把规模做上去。

  但是坦白地说,特斯拉不算成功,因为“从零到一”的成功专属互联网,而对于任何实体经济,“从零到一”根本就是刚开始,从一到一百万、一到一个亿才能叫成功。如果特斯拉一方面把价钱降下来,同时保证质量,一方面还要保证供应全球,这根本不可能。目前特斯拉的全球年产量仅仅是三万台而已,根本撑不起它目前的体量,它必须跟现有的大汽车制造商合作才行。而中国汽车企业就没有看到这个机会,还在自己搞研发。如果真实现了积木式创新,特斯拉现在应该量台百万台,售价3万美元,而不是只有如今的3万台,十万美元的价格。所以,我们不能走先高价、用户少,再慢慢降价、扩张用户数量的道路。而是应该在一开始就把量做到最大。

  站在这个角度看,中国至少有几个东西是国外需要的,一是资金,二是制造能力。但投资人要的不仅是钱,还有你能否给他带来更多的实际价值。如果你只有钱,他是不要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很优秀,前景无限好,但你给钱人家都不要,你投不进去,因为你能给的只有钱,你无法成为一个模块插进去。

  除了制造能力,要想实现真正合作,双方在软的方面也必须能配合上,这就是知识产权意识、法律规范和质量标准等。你不能合同生产1000件,自己悄悄生产1200件,然后200件自己暗中销售。中美有很多互补的地方,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井喷。机会已经给到中国,但中国能否抓住,这就需要除了战略眼光,还要下很多软的功夫。

  (作者: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慧康网 » 20150531-0500 【转载】 西方时兴的创新模式:“巧搭积木”,小公司一招引发市场大洗牌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